小桔灯康复 / 曾戴20年助听器的耳蜗用户解惑发表时间:2018-10-26 00:00作者:耳朵树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价格、体验对比 本文主要集中地介绍了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基本情况,包括二者的适用条件、价格、使用产生的费用等。文后描述人工耳蜗的普及现状。 1、助听器(HA) 当前,助听器号称补偿能力极限在120db。对于重度及重度以下听损的患者来讲,通常助听器的补偿效果是很不错的,有相当多听损平均值高于90db的患者,仍然可用助听器获得较满意的补偿结果。但听损类型有很多,一个平均值体现不了实际的听损情况,譬如某些极端的高频陡降型的听损、测听结果显示某几段频率未引出等,部分患者还伴有严重的耳鸣,或者听力不稳定经常大幅度波动等特殊情况,这时助听器的效果反而显得差强人意。 现在的助听器还配有移频技术、智能降噪、场景识别等功能,虽然能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所有病患的需求。归根结底,助听器终究是听力辅助设备,还需要合理的配机预期、足够的经济支持、正确的调机服务和助听器用户本人的努力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聆听效果。 助听器的价格相对比较亲民,数千到三四万的都有,可根据听损需要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因助听器可试戴体验,所以配机的预期效果也相对容易判断,故而普及程度也较高。 助听器日常使用时产生的费用主要在电池,受使用条件和机型本身的影响,每个用户的电池消耗情况并不趋同。以峰力美人鱼Q50-UP(电池A675)为例,一节电池可用半个月左右,全年至少需24节电池,该型号电池费用大概1.5~2.5元/节。 助听器的调机和维修也会有一定的费用但并不经常产生,某些连锁店甚至能提供一些有限的免费服务,所以支出不算太多。使用寿命大概为10年左右,有条件的用户会缩短助听器的更换周期,以争取更优机型带来的聆听体验。 2、人工耳蜗(CI) 人工耳蜗被更多的人认为是助听器的延续,即当助听器无法发挥作用时才考虑人工耳蜗。笼统地讲,这确实是人工耳蜗存在的最大意义。但实际上人工耳蜗的应用不限于此,某些重度听损的患者也会被建议考虑人工耳蜗,其评判标准就一条:助听器的效果不理想,且患者本人及家属能建立合理的对人工耳蜗的期望值。这样的尺度较难拿捏,个人建议与专业的耳蜗医生沟通,并和成熟的人工耳蜗用户面对面交流后,再做决定。 当然,作为重度以上听损的听力解决方案之一,人工耳蜗也不是任何患者都可以做的。 首先就受限于禁忌症,比如耳蜗缺如、听神经中断、未控制的重癫痫等等。其次一般的内耳结构异常、听神经病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考虑,但术后预期会因个体差异而变得不明确。 另外术后也需要患者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 康复周期约半年至两年才达到听力巅峰,这需要看患者本身的病况和努力程度来决定。通常期望值合理且术前评估较好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普遍理想,至少能相对自如地应对一般的社会活动,譬如会更有自信地参加学习交流、求职面试等。不过,人工耳蜗还不至于能做到媲美人耳,某些人工耳蜗用户及家长的“戴上人工耳蜗康复后听力就跟健听人一样”实在言过其实。 人工耳蜗价格不菲,住院、手术费约1.5万(这部分可由各省市区医保、新农合报销),而整套人工耳蜗的费用呢,国产人工耳蜗的价格10万左右,进口人工耳蜗的价格大抵在15~30万区间(除部分地区新农合可给予有限补助,成人暂无更多照顾政策,未成年及儿童的照顾政策详询当地机构)。人工耳蜗不能试戴体验,它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一个电极到内耳。但毕竟是手术,尽管成功率很高,在听障圈子里仍然对此手术存在较大的恐惧和抗拒心理,这也是人工耳蜗不像助听器那样普及的直接原因之一。 人工耳蜗日常产生的费用主要在电池,一盒国产某电池(60粒)大概可用俩月,通常一套设备一年消耗六百元上下(参考淘宝报价100元/盒);若非要使用较贵的进口电池,一年电池消耗费用会翻番。调机服务通常是收费的,各品牌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条件不同,价格相差较多,笼统概括调机约100~600元/次,对术后刚开机的人工耳蜗用户一般都会给予有限的免费调机照顾。 而对于“维修费太贵”这一点,主要受人工耳蜗家长的诟病比较多,儿童不懂得保护或家长粗心大意,不慎跌落、孩童撕咬甚至扯断外机导线等等,就容易产生额外的维修费。人工耳蜗分两部分,植入体和外机:植入体故障率极低,耳蜗公司宣传使用寿命约70年;外机与助听器类似,使用10年没问题,我见过用十二三年的,据说可用20年。 3、关于助听器(HA)与人工耳蜗(CI)的看法 每个人的病况和需求不一样,所以选择的设备并不同。一个只是小腿骨折的人选择了截肢并配假腿,而一个肢体坏死影响生存质量的人却坚持不截肢,明显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助听器与人工耳蜗也是这样,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需要合理分析后做选择。当前的医疗环境和水平一直在进步,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请优先相信耳科/CI医生的专业建议。 对于听障(口语者)/聋人(手语者)群体,本身就交杂着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两极分化的情绪。特别是对人工耳蜗,部分非耳蜗用户和手语群体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偏见,譬如“做了人工耳蜗会得尿毒症”“做了人工耳蜗会减寿只能活几年”“做了人工耳蜗对大脑的伤害非常大”等等,某些极端的“朋友”还会对身边决定尝试人工耳蜗的病友进行激烈地“忠言逆耳”,其实更像是诅咒。至于“一整套人工耳蜗做下来要花费百万”“做人工耳蜗需要拿掉一些耳内器官,身体就不完整了”等等,这已经是很温柔的误会了。 在耳蜗用户家长的圈子里,还会反复纠结“宝宝戴人工耳蜗听见的声音到底是不是自然的”“人工耳蜗能不能听音乐”这类让成人耳蜗用户很难量化描述出来的问题。有些人群则喜欢引用刚开机的耳蜗用户的描述,去说明人工耳蜗的声音是机械声、电子音等等。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今天,我很难理解仍然有人在用十几年前的认知来评价今天的人工耳蜗,其中不乏具备听力学基础的“专业人士”。 作为曾经佩戴20年助听器的单耳人工耳蜗用户,我只想说,人工耳蜗并不那么完美,但它确实解决了我大部分的听力需求:我可以坐在地铁里听清报站,可以独自去银行办理业务,可以夜深人静时插着FM听音乐,我的生活早已能融入非残障的社会里。诚然,在不算太安静的饭店里我做不到轻松地听懂隔壁桌聊天,在熙攘的步行街上我做不到轻松地跟上同伴们聊起的全部话题,在空旷的会议室里我做不到轻松地应对领导在长篇大论时突然对我问的一句“我讲到哪儿了”。 (PS:关于“做了耳蜗,在不算太安静的饭店里也做不到轻松地听懂隔壁桌聊天”这点,原文评论里出现了争议,其实,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不是人工耳蜗存在某些问题不值得做,更不希望大家认为耳蜗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做了,而是应该正视人工耳蜗的好与不好~他想说的是:“人工耳蜗确实解决了我的听力需求,但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比如噪音环境下言语分辨能力差、跨听差等一类的问题。我希望每个人能正视人工耳蜗的问题,它的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它的不足也要重视。人工耳蜗的好,是每个用户的信心,它的不足需要用户、调机师、开发人员共同努力解决。” 另外,海洋(一位助听器用户)补充说:成年人的语言康复训练是必须的,戴耳蜗如果能够训练自己的倾听能力,在吵闹环境下是完全可以做到轻松自如,助听器也并不会吃力。这两者都是听力设备,辅助听障人士去倾听声音。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听障人士都能够做到那样场合下的应对自如,但是,在科学调试和语言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尤其是语言欲望表达非常强烈的朋友),完全可以将自己训练到吵闹环境下的自如,以及手机对话的自如。那个问题真正的答案不在于助听设备,而是后期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 对一个在没有多少包容度的私企里打拼的听障者来讲,每天都会处于云雾迷蒙、斤斤自守、如履薄冰的状态。这就是我最真实的现状,我不是那个“跟正常人听力一样”的人,但我几乎已经可以独自应对生活上的每一件事儿。我们期待能听得更好,但过度苛刻的听力评价对我们毫无用处。 确实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买不起助听器的病友,更存在用不起人工耳蜗的患者。社会的丛林法则从来就没被消灭过,这无关社会的冷漠。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尽自己最大所能,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